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历史学院2024年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2024-07-31        文章来源:        浏览:

根据学校关于本科优秀毕业论文及指导教师的评选工作,历史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涂淼撰写的《“移县”:清以降基层政区调整视域下的地域发展与央地互动》获得2024届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孙靖国获得2024届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朱浩然撰写的《寻找“中国盟友”:冷战视角下美国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关系研究(1948-1949)》获得2024届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孟庆龙获得2024届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四年时光,是老师帮我们扣好成年后的“第一粒扣子”,陪伴我们成长与蜕变;是老师指引我们走出懵懂与迷茫,助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是老师带领我们走进学术的殿堂,为我们打开史学的星辰大海。我们采访到了两位获奖者涂淼和朱浩然同学,这里他们有一些话想对自己的老师说。

涂淼:对于历史的兴趣引领着我选择了历史学,但深入学习后却发现史学与历史并非一物,我们很可能会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或者在学习中迷失前进的方向,忘记了为何学、如何学、何为学。而导师的存在,就如同踽踽独行路上发现了一位前辈的足迹,帮助我们走出对专业选择与自我定位的迷雾,引导我们理解为何学、如何学、何为学。无论是对我的本科学业导师解扬老师,还是对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孙靖国老师,除了感激还是感激,无以言表,难以言止。能遇见老师们真是一件太过幸运的事,他们不仅指导我的学习与科研,也帮助我认识史学、认识自我。那些看似简单实则意涵深远的指导与教诲,都是这四年来我收获的宝贵财富。

(2024届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获得者涂淼)

朱浩然:孟老师给我们传授阅读的经验、看档案的原则,每次我完成一篇论文发给孟老师后,孟老师都会一字一句地修改,给我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孟老师也在认识现实世界上给予我启发,作为一个国际关系史研究者,孟老师关注并引导我看清当今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他总是强调作为一名中国学者,我们的研究要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无论研究什么时段的历史,都要对当下的中国有帮助。四年时间里,我遇到过许多挫折,包括但不限于立项失败、论坛投稿被拒、升学受挫,在这些时候孟老师并不仅是在情感上进行安慰,也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为我之后的道路指引方向。祝愿孟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我会在之后的学习阶段里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不辜负孟老师的培养与期望。

4A79A2

(2024届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获得者朱浩然与导师孟庆龙)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一篇优秀论文的背后,离不开学生的努力,更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我们有幸邀请到优秀毕业论文的两位指导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孟庆龙,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孙靖国,来向我们介绍两篇优毕的写作思路,并传授一些论文写作的好经验和小技巧。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孟庆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孙靖国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这两篇文章的选题不仅鲜明突出、言简意赅,而且角度新颖独到。首先,想请教两位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们进行选题的?或者说,我们在构思题目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孟老师:拟定题目时,要把握逻辑性,如果能体现出层次关系就更好了。小朱这个题目的巧妙性在于涵盖了中美关系的点、线、面:第一层是“点”,即美国同国民党各个地方派系的关系;第二层是“线”,即美国同国民政府的关系;第三层是“面”,即美国同中国的关系乃至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孙老师:在我开设的选修课《中国城市史》的第一次课上,我会给同学们若干选题方向供大家选择来撰写课程论文,并在课程过半时对每一位同学课程论文的思路进行点评。涂淼在当时就选择了“射洪县县域中心选址以及转移”这一问题。首先射洪县确实出现了县域中心转移这样一个带有一定特殊性的情况,但这一转移背后又有历史和地理背景,能够折射出一定的共性,是一个值得深挖细究的问题,最终决定以此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


有了一个好的选题,接下来就是论文框架的设计和组织。请教两位老师,您觉得这两篇论文的框架设计巧在何处?在指导您的学生进行论文结构设计时,您会注重哪些方面?

孟老师:这篇论文的架构巧在了两个结合。第一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这是读史、习史的根本意义和最终目的。这篇文章虽然是在写20世纪40年代的中美关系史,但却对当下的中美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个结合就是中外(中美关系)与外中(美中关系)的结合。即通过阅读国内、国外资料原文,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两个视角相结合来研究这一问题。

孙老师: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一定是先发现问题而后解决问题。最初的时候,涂淼主要关注促使新县城太和镇发展的自身优势,我们后来又反复追问“射洪县县域形成的时候,为什么首选金华镇而不是太和镇?”“后来又发生了哪些事件导致金华镇相对太和镇的优势逐渐缩小?”“又是哪些因素最终导致县城转移到太和镇?”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这篇论文从水陆交通、政区设置、灾害应对、军事战争等诸多背景入手,讨论了导致射洪县县域中心转移的复杂因素,然后又探讨了历史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在日常教学时,我除了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还要反复追问,不能简单照搬、堆砌古人的结论,毕竟正如白寿彝先生所讲,“历史是各种因素共同形成的合力造成的”。


在论文反复修改、仔细打磨的过程中,您的学生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您是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困难的?

孟老师:小朱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他手上的档案文献资料太多,看的也非常多,用的也非常多,这样就导致在论文的某些部分重点不够突出。我就跟他讲,自己看到的档案资料不一定全都要用到你的文章中,也不是说自己认为好的就一定对你的论文有帮助,资料可用性的衡量指标就在于是否跟你的论文主题有关。同学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避免一个误区,即资料是用来对大家不太熟悉的事物进行解释说明,或者是对你要强调的情况来夯实、佐证,而不是说以资料的多来给论文加分。此外,在引用外国资料时,我也会嘱咐学生们,尽量不要去翻译原文,而是用咱们中国人的视角、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来解读这些资料,这样就会避免“食洋不化”的现象发生。最好是能找到多个来源的资料,再用自己的视角进行消化并综合解读,争取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结论,对于刚进入史学领域的学生来说,这个方法对于他们打好基础、增强信心非常的有帮助。

孙老师:在写作中受限于阅历和经验,学生们包括我自己都很容易局限在研究对象上,或者说虽然注意到更宏大的背景和逻辑问题,却很难把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较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要时常提醒自己避免“两层皮”。此外,论文写作在有的时候也是讲“缘分”的,遇到好的题目一定要坚持,虽说可能难度会略大一些。涂淼决定选择我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时候,和我商量是否要换一个题目,我觉得这篇文章如果继续打磨,向深向广挖掘扩展的话,完全可以达到学术论文发表的水准,于是决定将这篇《移县》定为毕业论文题目。


老师看自己学生的文章,想必是越看越满意。不过我们还想知道,以二位老师的视角看,在您学生的这篇文章中,您最满意的部分是在哪?

孟老师:小朱的这篇文章首先是立意比较有意义,做到了“洞见古今”;其次是切入的角度比较好,做到了“以小见大”;第三就是他的档案资料非常扎实,包括一手的和二手的,在本科论文中算是很难得的,而且小朱在资料筛选方面下了大功夫,可以说有价值的都用上了。不过令我最满意的就是,小朱特别勤奋,在毕业论文前他写过很多文章,而且每次都是主动来找我交流,先前的写作经历对他起到了很大的历练作用。持续的写作、不断交流和反复修改,最终锻造出了这篇优秀毕业论文。

孙老师:这篇论文是以一个不起眼的小众地域为题,这类文章很容易写成流水账,但涂淼对各类复杂因素都进行了分析,做的很细致也很深入。基层政区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地方,近年来越发受到学界重视,是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涂淼同学平时对此关注很多,《移县》一文把基层政区与城市地理结合起来,是这篇论文的一大亮点。


十分感谢二位老师的分享,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心愿,我们还想邀请两位老师对即将面临开题的新一届毕业班学生们传授几点论文写作的小方法、小技巧。

孟老师:给年轻学生提几点建议。一是选题要选可操作性比较强的题目,即要么是之前研究的较少,或者说先前有过研究但现在需要大量补充和更新的。二是要有必要的档案文献资料做支持。三是要有古与今、中与外的结合。四是尽量早些提交,给自己和导师留出充足的时间修改,心理上就不会感觉太大压力。五是几个写作的常用技巧,即开头要吸引人、段首列明观点、文句最好以短句为主。最后,要对自己自信一些。论文写作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困难,本科论文的难度不大,重在让学生们体验思考和写作的过程,只要与导师保持良好、及时的沟通,这些困难都一定会顺利解决的。只要有信心,那就成功了一半。

孙老师:给大家分享几点论文写作的心得。一是写论文的过程,也就是历史研究的过程,一定是一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这个问题一定是一个学术问题,要么是一个学术空白,要么是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贡献。三是能否发现问题,就需要作者在建立整体知识体系的前提下,一方面细致阅读史料经典,另一方面也要大量阅读最新论著,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够发现问题。这个过程,前辈学者叫做“读书得间”。四是“法取乎上得其中”,论文写作一开始一定是以小题目入手的,但题目小不等于题目格局水平低,完全可以小地域小问题分析出大格局大问题,即使一开始限于学力,驾驭不了,也一定要反复追问目前研究的这个问题对大地域、长时段研究的意义,只有心存对大问题的思考,才能发现小题目。五是欢迎同学多和老师沟通,老师们从事一线研究,对于自己领域比较熟悉,和老师讨论肯定会提高效率,减少弯路。而且社科院的一个优势就是学科门类齐全,只要勤去问,一定能有老师帮你解决困惑。最后,祝同学们学业进步,拿出让自己满意的,代表自己四年学习成果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