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切实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乃至首都文博界的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为我国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以下简称“文博专业”)人才培养事业做出应有贡献,我校于2010年获得了全国首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培养资格,并于2012年开始了首届研究生的培养。2022年,根据国务院新发布的学科目录,原先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升级并调整为文物、博物馆2个一级学科。
一、文物硕士
我校文物学科主要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尤其是中国历史研究院的相关资源,以及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等的优质资源而设立,目前重点建设文物鉴定与评估、可移动文物保护2个二级学科,其中在古青铜器、古陶瓷、古玉器、古籍研究与保护等领域有着独特优势。十余年来,刘庆柱、王震中、冯时、白云翔、许宏、刘国祥、杨宝玉、赵春青、刘源、刘煜、王连起、冯小琦、余辉、杨晶、吕成龙、耿东升、陈红彦、王光尧、罗文华、徐琳等资深或优秀学者曾经或仍然担任我校文物学科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组成了一支享誉全国的优秀师资队伍。目前,本学科共有教师40余名,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梯队结构。
2012年以来,我校共招收了300余名(含在校生)文物学科研究生,其中数十名毕业生考取了国内外一流名校的博士生,大多数毕业生均在文博行业就业,其中有数十人在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非遗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重要文博单位就业,为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博物馆硕士
我校博物馆学科主要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相关专业资源,以及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的优质资源而设立。目前重点建设博物馆学、文化遗产2个二级学科,其中在考古博物馆研究与实践、考古遗址公园研究与实践等领域有着独特优势。十余年来,李文儒、宋向光、马盛德、吴卫国、巩文、章宏伟、黄雪寅、陈煜、黄琛、刘舜强、王刃馀、关昕等资深或优秀学者曾经或仍然担任我校博物馆学科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组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优秀师资队伍。目前,本学科共有教师10余名,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梯队结构。
2012年以来,我校共招收了300余名(含在校生)博物馆学科研究生,大多数毕业生均在文博行业就业,其中有数十人在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央党史馆、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等重要文博单位就业,为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本学科的专业教师共牵头2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在研),国家级一般项目多项,共有10余名专业教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为本学科研究生的专业视野开拓及学术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平台。
随着中国考古博物馆于2023年正式对外开放,以及同年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授权我校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共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意味着我校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学子们拥有了更为便利和雄厚的专业资源,这将为我校文博学科的加速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