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所副所长王震中研究员在绿地16号楼410教室为文博专硕带来了题为《图腾的起源、转型与考古发现》的专题讲座。文博专硕全体同学参加。
王老师的讲座分为“图腾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图腾现象”、“图腾的转型”三个部分。在“图腾的起源”中,王老师以世界各地土著民族的图腾艺术为例,用大量的图片和文献记载讲述了关于图腾起源的各种说法。在“考古发现的图腾现象”中,王老师以考古发掘出土的彩陶纹样、青铜器铭文以及良渚玉器人兽神徽纹样等为例,通过引用图片和文献记载力证彩陶纹样和图腾之间的关联。在“图腾的转型”中,从个人图腾到氏族图腾、氏族图腾到部族保护神两个方面论证。图腾的转型可以将我国新石器时代数量不多的图腾形象解释为它们只是一些最重要的、代表性的图腾,同时可以解释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风格和内容时代性变迁即时尚变化的问题。同时,王震中老师认为,图腾崇拜中的互渗感应式思维方式开启了后来华夏民族中“天人感应”乃至“天人合一”观念的先河,是这类思想观念的思维渊源。
王震中老师的讲座准备充分,图示举例丰富,短短两个多小时的讲授让同学们受益良多,也让同学们对图腾的起源、演变和转型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认识。讲座在同学们的意犹未尽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