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研究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高翔院长和院党组关于建设“国内领先 世界一流”的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的学术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从即日起共同推出“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学术讲座。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本系列讲座旨在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平台,聚焦中华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大课题,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挖掘其多重价值,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同时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实验室计划于2025年9月推出四场讲座,诚邀感兴趣的师生积极参与,共同研讨。
一、讲座题目: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与实践

主讲人:周昕,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纸质文物保护修复。
讲座时间:2025年9月5日(周五)18:00—19:30
讲座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 教学楼219室
内容摘要:造纸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拥有悠久且辉煌的历史。这项技术经历了数千年的不断革新与发展,至今仍对全球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流传至今的纸质文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从古籍、书画到各种档案文书,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也是研究历史、艺术和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作为一种脆弱且难保存的有机材料,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具有独特的挑战性。本讲座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造纸工艺及其影响,概述纸质文物的种类及其历史价值,同时详细介绍不同种类纸张的物理特性、常见劣化原因。此外,参考意大利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经验,本讲座还将针对纸质文物常见的病害问题,提出修复策略和建议,以期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讲座题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实验室考古发展历程

主讲人:刘勇,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撰写完成了国内第一篇实验室考古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担任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考古遗址与出土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课题4项,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团队骨干。参与的《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江汉考古》《考古与文物》《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Forests》等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讲座时间:2025年9月12日(周五)18:00—19:30
讲座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 教学楼219室
内容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国内首家开展实验室考古研究的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实验室考古继承和发扬了1936年以来的套箱提取技术传统,在套箱提取技术、脆弱质遗存提取、车马坑发掘与保护、实验室考古理论等方面的技术和研究处于国内前列。开展移动CT研发与应用、车马坑实验室考古技术体系建设、考古发掘现场出土遗存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为出土重要遗存的预探测、信息采集和保护提供技术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实验室考古,秉承着一直以来深度参与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传统,经过四代人的积累,形成了以套箱提取、车马坑发掘与保护、出土脆弱质遗存提取与保护等技术为核心的田野考古发掘现场保护技术体系和实验室考古理念,引领实验室考古学科发展,是田野考古发掘现场出土重要遗存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讲座题目:一根骨头的故事——动物考古纵横谈

主讲人:吕鹏,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兼职硕士生导师。获得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国考古学会青年学者金爵奖等荣誉称号。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培远计划入选者。
讲座时间:2025年9月19日(周五)18:00—19:30
讲座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 教学楼219室
内容摘要:动物考古,就是研究动物与人类相伴相行历史的考古学科,它可以为我们揭秘动物遗存背后的文明密码。那么,动物考古是怎样的一种学问?它能够为我们讲述怎样的人类与动物的故事?就让我们借由一根来自考古遗址的动物骨骼遗存,穿越万年时空,鸟瞰华夏大地,去追寻云中飞鸟、林中走兽、水中锦麟,去探寻动物远离荒野、步入人类社会的历程。
四、讲座题目:吐峪沟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出土马料的考古学观察

主讲人:钟华,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担任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以来致力于通过植物考古研究成果,尝试阐释和解读中国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与社会复杂化、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等重大考古学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研)。
讲座时间:2025年9月26日(周五)18:00—19:30
讲座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 教学楼219室
内容摘要:马料,即喂养马匹的饲料。有赖于新疆吐鲁番盆地极端干燥少雨的自然环境,该地区考古出土的大植物遗存往往可以不经炭化而保存下来,本研究对象即是位于盆地内吐峪沟东区南部3号寺院马厩中出土的未炭化植物遗存,这些材料为我们了解高昌回鹘时期,佛寺遗址内圈养马匹所食饲料提供了可能。我们确认这批植物遗存应为高昌回鹘时期的马料,其中既有作为饲粮的粟、黍和小麦种子,也有作为饲草的农作物秸秆和其他植物茎叶,以及种类繁多的非农作物种子和水果类核果核(籽),其中小麦秸秆应该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这批马料组合可能出现在8至9月份;吐峪沟寺院遗址马厩出土马料,来源涵盖周边多个地貌生业单元,绝大部分可能来自遗址附近的河谷和绿洲地区,另有一部分饲草可能来自于博格达山麓地区;结合考古出土背景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作为高昌回鹘时期的吐峪沟寺院,可能不仅拥有田产和葡萄园,还饲养马匹并酿制葡萄酒;结合出土文书和简牍有关马料记载来看,吐峪沟寺院遗址考古出土的马料包括了出土文献中记载的全部种类,既有农作物的饲粮,也包括刍、稾、茭、苜蓿等饲草,另外还发现了出土文献不曾提及的葡萄等水果类植物遗存。
注意事项
师生可直接参与讲座,座席有限,座席区坐满为止。讲座活动期间请勿穿行,请勿大声交谈。若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海报制作:曹秉进
编辑:贾明浩 王祁
校对:王祁
审定:宿培成 吕鹏 林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