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我院师生对考古遗址保护与遗址博物馆建设的认识深度,10月22日,我院特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宋新潮先生,开展题为“考古遗址的保护与遗址博物馆”的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宋新潮理事长以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 周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 60 周年为背景,系统介绍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的发展概况。
在“遗址保护的历史与现代趋向”部分,宋新潮理事长从多维度阐释了考古遗址的核心价值。古迹遗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活见证”,承载着“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厚重信息,是连接古今的重要媒介;同时,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考古遗址不仅在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发挥了身份标识作用,更成为现代国家坚定文化自信、提振民族精神的基石。他引用《威尼斯宪章》等国际公约,强调保护考古遗址已成为全球共识,是全人类的道德义务与集体责任,这一观点与其长期倡导的“遗产及其环境整体保护”理念一脉相承。
随后,宋新潮理事长聚焦我国遗址保护与展示形式的实践历程,梳理了从法律制度建立到多元保护模式探索的发展脉络。在“遗址保护到遗址博物馆的发展”板块,宋新潮理事长结合自身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分析了全球遗址博物馆的三个发展阶段:从早期遗址展示与博物馆分离,到二战后遗址范围内建设博物馆成为潮流,再到新世纪以来遗址与博物馆“形式与内涵融合”的新趋势。他以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日本平城京遗址博物馆、墨西哥特奥蒂瓦坎遗址博物馆等国际案例为例,指出当代遗址博物馆建设愈发注重建筑与遗址的和谐对话,强调博物馆对遗址价值的深度解读功能。
针对我国遗址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宋新潮理事长既肯定了北京猿人陈列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等代表性场馆的创新成果,也基于长期调研客观指出当前行业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以学术研究引领展示策略”“加强跨学科合作”等解决方案,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切实指引。
讲座尾声,宋新潮理事长与现场师生热烈互动交流,就“数字技术在遗址保护中的应用”“中小遗址活化利用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师生答疑解惑。此次讲座兼具高度理论深度与强烈实践指导性,不仅极大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更深化了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
宋新潮理事长是我院历史系1987级博士生,师从著名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他深耕文博事业30余载,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世界遗产管理等领域的重要引领者和推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