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院始终秉承“经世致用、以文化人”的教育传统,紧扣“教育服务社会”之使命,将学术深耕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致力培养“博古通今、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史学人才。学院以实践育人体系为抓手,依托优质实习基地,助力学生从“纸上春秋”走向“脚下热土”。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学院再度携手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输送我院2名硕士生张志颖、刘瑞霞在教学一线顶岗实习,于三尺讲台书写史学传承与教育创新的“知行答卷”。这里是两位同学的实习体会。
张志颖,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明清史方向
实习感悟: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的教育实习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意义,更对教师职业的使命与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一、教学相长:学生是课堂的“第二导师”
在历史课堂上,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常令我惊叹。讲到“丝绸之路”时,有学生结合地理课知识分析商路变迁,甚至引用《史记》、《汉书》中的片段佐证观点;讨论“三国鼎立”时,他们能联系诗词、书画甚至影视作品展开思辨。这种发散思维让我意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提问与见解常促使我课后查阅资料、拓展视野,真正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内涵。
二、团结协作:办公室里的温暖“师徒制”
实习期间,办公室前辈们的无私指导让我受益匪浅。从教案设计到课堂管理,每位老师都倾囊相授:班主任黄老师分享“分层提问”技巧,历史组武老师带我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思政组张老师逐字批改我的听课笔记。各学科组的老师也会经常协作策划跨学科活动,如“历史与地理融合课堂”,让我看到教育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智慧的凝聚。这种开放、互助的办公氛围,让我对教师职业的集体归属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成德达才:校园里的“立德树人”基因
学校“成德达才”的育人理念渗透在点滴细节中:走廊悬挂着学生书写的家国主题书法,课间广播播放着历史人物故事,德育处将“诚信”“责任”融入主题班会竞赛。在历史活动课上,我不仅要讲述历史事件脉络,更要引导学生探讨“青年使命”的现实意义。这种“以文化人、以史育德”的环境,让我明白历史教育不仅是传授史实,更是塑造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这段实习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既照见我的不足,也映出教育工作的温度与厚度。期待我校能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建立长期合作,让有志于从事教育行业的高校学生更早接触真实的教育场景。未来,我愿以更谦逊的姿态深耕专业,努力成为学生思维的点亮者、团队协作的践行者和立德树人的传承者。
刘瑞霞,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学生,研究方向:甲骨文与殷商史
实习感悟:
实习期间,我担任初一年级的历史教师。两个月的初一历史教学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站在讲台上,我面对的是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这让我意识到,历史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的灌输,而应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讲解“商鞅变法”时,我通过播放有趣的视频引导同学们思考秦国变法的背景;在讲述“丝绸之路”时,我鼓励学生联系“一带一路”倡议。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现实意义。
课堂管理,是另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实习,我逐渐明白,有效的课堂管理不是简单的纪律约束,而是建立在师生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参与中自然而然地遵守课堂秩序,学习效果也显著提升。
这次实习让我认识到,历史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每当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我都感受到作为教师的责任与使命。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更坚定了我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不是死记硬背的年代数字,而是活生生的故事。只要用心去教,学生们就能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虽然有时候备课到很晚,嗓子也经常喊哑,但看到学生们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实习期间,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智慧,也收获了指导教师的悉心点拨和孩子们的真诚信任。这段经历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里程碑,更是教育薪火相传的生动实践。实习的结束并非终点,而是教育理想的启航,他们将以此次实习为起点,带着对教育的敬畏与热爱,继续在教育之路上探索前行。